鯉江高司,弘化3(1846年)年出生,日本尾張(今愛知縣)常滑人,在慶應年間成為陶藝家鯉江方寿的養子,為最早來臺做陶管的日本人,對苗栗早期的陶業發展影響深遠。明治5(1872年)年改良了養父創制的「真燒陶管」制法,擴大了事業版圖;明治11(1878年)年3月,鯉江方壽及鯉江高司父子邀請當時逗留在名古屋的中國文人金士恒到常滑,將宜興窯朱泥壺之製法傳習給初代杉江壽門二代壽門、四代伊奈長三等人,後來日本被日本稱為「パンパン技法」,雖然該技術並未完全普及,但日本常滑成為中國宜興之外,唯二使用打身筒製法的地方。
鯉江作品曾參加東京上野公園舉辦的第二回內國勸業博覽會,獲得二等賞。明治12(1879年)年擔任高橋五助設立的陶弘社株式會社社長,販賣鯉江家開發的近代陶管,後因營運問題離開;明治18(1885年)年與西浦町的酒商澤田儀左衛門共組「常產商會」,明治26(1893年)年因經營不善而解散。後來鯉江來臺灣參與鐵道部相關承包工程,由於鐵路興築需要埋設陶管暗渠排水,因此鯉江使用其擅長製作的陶管技術,並於苗栗、臺中奔走,設置土管製造所製作陶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