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甕,是苗栗陶業生產的日用陶器之一,外形不華麗卻健美,是早期常民生活中必備的器具。其用途多元,除裝水、樁米外,常是醃製蘿蔔、福菜等收存醃漬品的好器具。儲存食物的陶甕必須耐用,其質地厚實不易破損,早年大陸產製的陶甕還可以壓船艙穩定船身,又可出售謀利因此大量輸入臺灣。
外形為長橄欖形,甕體較深,其高度可達寬度的兩倍,圓唇短頸、器口狹窄、口沿外凸便於甕口以布麻繩密封。臺灣燒製的陶甕,以紅陶土為胎,再施以褐色鉛釉或灰釉,除公賣局酒甕或部分有落款的窯場外,多數陶甕已難分辨其出處。各地窯場皆有生產陶甕,鄉間屋下常見其蹤影,為傳統農村社會鄉土文物的最佳代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