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地區缺乏水源謀生不易,直到明治36(1903)年火車站設置後才逐漸形成聚落與市街,民生用水也長期以火車站作為核心。在自來水普及之前,隨著人口發展,當地水源來自山泉採集、井水、水塔與火車用水。位於車站附近的第一口井與第一座水塔現在雖已停用,但因為與當地人的生活回憶緊密相繫,在造橋居民的要求下原地保留,連同火車站與宿舍群共同作為造橋火車文化的見證。
初期造橋居民挑擔至附近取山泉水飲用,隨著人口逐漸增加而有掘井需求,遂在此地第一座民宅建築──第一官舍(後副站長宿舍)──的右前方開鑿第一口井,開鑿年代推估約為大正5(1916)年第二官舍建設前後。而後地方人口增加,井水因有汙染之虞不敷使用而改為清潔與農用,昭和11(1936)年3月此地第一座過濾水塔設立,由山線第一座隧道內收集山泉、以鐵管接回過濾後作為地方飲用水。此外,在自來水未普及的年代,南下的火車也是當地用水的重要來源之一。由於南下火車稍後即可在兩站後的苗栗站補充車上用水,造橋車站取水不易,鐵路局便讓火車頭在此放水給民眾使用,冷水飲用、熱水洗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