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地區位於南港溪以南,兩岸高低落差大,每逢初一十五大漲潮或暴雨洪水,所架橋梁便容易淹沒或流失,居民每每相互吆喝「來去做橋喔!」而形成「造橋」地名。當地第一座跨越南港溪而堅固長久的橋,是在明治35(1902)年為臺鐵縱貫線通行而建,橋樑南接造橋車站、北接竹南車站,這座因縱貫線通行搭建的南港溪橋,後來在鐵路電氣化的改建中拆除,而今僅存部分橋墩豎立於河中央。
鐵路通行的南港溪橋建成後,人們運用現成橋墩下的蛇籠搭成竹排橋供人通行,當河水暴漲時,人們就借道行走火車通行的南港溪橋,相互吆喝造橋的情景逐漸不復見,但有時也因為人與火車搶道而發生難以閃避的驚險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