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為社區共同記憶,被視為凝聚社區意識的重要媒介,因此與社區營造推動息息相關。苗栗縣的村史寫作於1990年代盛行,各社區召集村民參與田調、撰寫和出版,記錄地方歷史文化的蹤跡,一補鄉鎮市志之闕漏。隨著台灣1970-1980年代的鄉土運動帶來本土意識抬頭,以及1990年代總體社區營造計劃的推行,民國83(1994)年起苗栗縣編纂鄉鎮市志、村史、鄉土史等地方志活動開始蓬勃,主要參與者多為地方文史工作者或民間社區團體。苗栗各地的鄉鎮市志與村史編纂,因大幅完善苗栗十八鄉鎮市地方史之建構,是苗栗地方志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苗栗縣最早的鄉鎮市志,為苑裡秀才蔡振豐於日治時期編纂的《苑裡志》,是研究苑裡早期發展的珍貴史料。二戰後苗栗已有少數鄉鎮市志出版,例如:民國69(1980)年《頭份鎮志》出版,內容僅刊印開闢志、沿革志、封域志、教育志、人物志,未臻完整;民國71(1982)年《竹南鎮志》出版,內容簡單,與鄉公所的政事概要相似。直到民國83(1994)年,苗栗縣第一本採「圖文並陳,全彩印刷」《公館鄉志》出版,爾後開始苗栗地方志書寫風潮。民國83-98(1994-2009)年,苗栗17個鄉鎮市志陸續完成出版,內容多由各鄉地方文人操刀,收錄大量地方發展的基礎史料,奠定往後苗栗地方史的研究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