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丘陵橫亙、地形崎嶇,山海線鐵道的興築暢通苗栗全境的產業、運輸和經濟發展,更造就山海雙線不同族群分住、文化特色分野及產業發展各異的現象,而沿線車站又孕育出群落與特殊的交通文化,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日治時期,光緒21(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日本政府為加速治臺事業的啟動和執行,島內軍事佈置和交通運輸建設成為首要任務。明治32(1899)年臺灣縱貫鐵路動工,舊山線起自苗栗三叉河(今三義)至葫蘆墩(今豐原),是臺灣縱貫鐵路興築最難的工區。舊山線路段自明治36(1903)年動工,採南北兩端分別施工,北端由三叉河往勝興推動,南端由豐原后里向北施工。明治41(1908)年舊山線竣工,全線23.6公里的鐵道,臺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註記了臺灣鐵道史風雲的一頁。
海岸線鐵道興建的緣由,可歸因於日治時期縱貫線鐵路在「速成延長主義」興建方針之下,所做的後續檢討與改良。明治41(1908)年縱貫鐵路通車後,由於縱貫線經苗栗山線之路段過陡,運輸效率受限,因而引發大正6(1917)年的滯貨事件。為解決此一問題,大正8(1919)年開始施作海線鐵道,大正11(1922)年全線竣工通車,全長約91.7公里。海線通車後,縱貫鐵道的山線以旅客運輸為主,南北貨物列車則以海線為主,海線沿線如後壠驛、通霄驛、苑裡驛漸成為貨物集散地,帶動區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