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舊山線的磚砌工程

舊山線工程多處以紅磚砌造,從三叉河道大安溪北岸,除魚藤坪橋外還有多個隧道,共需2000萬餘塊磚頭,雖然關刀山大地震後以鋼桁另建新橋、隧道也多改為水泥,我們仍可以在一號隧道北口與魚藤坪橋遺址,一瞥紅磚與蒼蒼群山相映的古樸韻味,一探日治時期建築磚砌工藝在材料和技術方面的講究。

舊山線營建初期,曾嘗試運用工地附近的土壤燒磚,但成效不佳,最後仍由外地供磚至工程現場,這些磚材供應主要來自於臺北,當時在外圓山附近和汐止皆有製磚廠。有了適切的材料,工程接著需考量建體各部位的承重與施力,運用合適的砌法。魚藤坪橋就運用多種砌磚技術:橋腳是荷式砌法(Dutch Bond),一層順砌、一層丁砌,轉角端用現場敲製的75磚收邊;橋拱面採可加強結構的「束積み(lacing course)」手法,丁砌為主、間隔一段距離順砌幾塊。橋拱與橋腳之間砌有「受迫石」,以一排石頭承接垂直重量。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洪伊君
  • 時間迄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