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片山下伯公位於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景山溪南岸,鯉魚潭水庫專用道旁。創建年代不詳,據地方說法最遲應在清光緒10(1884)年前。祠內供奉福德正神與五穀爺,祠主體為石構造,燕脊的屋頂造型加飾葫蘆,前後屋面雕瓦片狀,搭建鐵皮屋頂,祠左方設有兩處小石棚,近處曾供奉觀音菩薩,遠處供奉石母。
依地方居民「林金龍」回憶,伯公是南片山下的開庄伯公,應是客家先民向巴宰族人租地墾拓時興建,據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提供的文古書所載,它也位居當時漢人開拓最東側,因南片山下往東約二、三百公尺就是巴宰族的「番仔城 」了,附近還有一座「番仔城」橋。另在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編印《番仔城記憶》中,有張南片山下聚落老照片,圖說指出,客家族群到內社向巴宰族租地耕種,最早居住聚落便在南片山下,尤以黃、李兩姓為多數,是當時聚落信仰中心,也道出巴宰族跟客家族群互動歷史。
伯公祠拜埕前曾有水圳可洗衣兼捉魚撈蝦,今已不見。而伯公祠外側二座石棚,其中一個曾暫奉附近聖王崎下鳳龍山觀音的觀音菩蕯,即使觀音菩薩已回寺安座,但地方仍繼續點香拜石棚,當成觀音菩薩的行館。其祭祀圈包含第八鄰、九鄰黃、李、劉、林、謝、羅等住戶,以前有木頭點香牌,家戶輪值點香,近年只剩附近的人供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