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香茅油油水分離器

這張照片記錄的是香茅油油水分離器,在1950到1960年代它是苗栗香茅油生產鼎盛時期的重要器具。此物是馬口鐵厚的材質,馬口鐵即為鍍錫的鐵片。茅農經過「焗」收成的香茅油含有水分,運用油輕水重的原理,香茅油浮在水面上,並流入容器內的圓口讓茅能夠收集香茅油。

煉製香茅油是體力和耐力的拔河。將曬乾的香茅放置到炊桶後,除了不斷添柴燒煮蒸氣,並得忍受高溫、進入炊內用腳將香茅草踩紮實;待蒸氣冒出後再添新茅、踩踏工作持續不停,如此重複到炊桶盡滿,過程中還要不時檢查蒸氣冒出是否順利,才封蓋等待香茅草順利出油。接著,這些帶著香茅油的蒸氣利用管子引到冷卻器以冷水冷卻,並導入油水分離器,因油輕水重的原理,香茅油浮在水面上,再以兩個出口分別將油與水導出,便可用玻璃瓶承接那純正的香茅油。香茅油的質量,除了香茅草本身品質的影響,蒸餾萃取技術也很重要。技術好能取得較多較好的質量,若是萃取時間過久,則會將香茅草中的蠟質焗出來,降低品質。至於那些蒸餾過後的香茅草,勤儉的客家人還會將它曬過後繼續支援燒爐火。

當年苗栗縣香茅油產量佔全台的80%,栽植產地為大湖、三義、獅潭、泰安、頭屋、造橋、通霄等地區。除了茅農和油商,一般農民也從割香茅的工作中獲益不少。當時香茅油還會出口給法國做香水用,香茅油的盛況約持續10年,後因滲水等品質因素而逐漸衰退。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徐璟蓉
  • 創作者
    徐璟蓉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