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越河的舊山線,途經之處山林鬱鬱蒼蒼,原始林相與臺灣大多數低海拔丘陵與平原相似,以樟樹、香楠和大葉楠等樟楠類植物為主。隨著入墾製腦、經濟作物發展、人工造林等人為活動,林相幾經轉變,直到現在才又逐漸演替回香楠、大葉楠等樟楠類優勢林相。
隨著樟樹用途擴展,三義一帶的製腦產業日益蓬勃,樟楠類植物首先在墾殖期間被大量砍伐而消失;在樟楠類樹木被砍伐後第一個大量生長的樹種應為山黃麻,雖然其生長快速,但因為材質輕軟可作為火柴梗、木屐、便當盒、造紙、框架,也逃不了被大量砍伐的命運。而後歷經茶樹、香茅等經濟作物產業興衰,以及千年桐、相思林、柳葉桉造林復又荒廢,野桐、白匏子、山黃麻等逐漸取代造林樹種,現今則漸恢復豐富、原先的優勢林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