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祥於大正5(1916)年出生於苗栗頭份鎮珊湖里,是少數日治時期開始營業寫真館到2000年代的人,也是頭份珊珠湖開設相館的第一人。張阿祥母親鼓勵張阿祥學習專門技術,張阿祥選擇了當時很高尚的照相行業。剛好昭和6(1931)年族親張鼎雙從台北學攝影回來,在頭份開設「聖描軒畫像館」,張阿祥於是到張鼎雙那學習畫像及寫真的技術。張阿祥學成手藝後,到台北現今的重慶南路上購得第一台相機,連帶鏡頭花了100多塊,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新竹州大地震後的昭和13(1938)年,22歲的張阿祥於頭份開設「美影寫真館」,又稱美影寫場。這段時間相館經營困難,主要是日治時期照相材料進口不易,日本投入戰爭後物資更是吃緊。民國32(1943)年張阿祥與好友胡裕祥到南投望鄉山,即阿里山共同拍攝日本櫻井組株式會社的製材所開採檜木紀錄《拾週年紀念寫真帖 》,只有少數台籍寫真師能有這樣的成績。從望鄉山回來後,由於戰爭激烈,相館生意受到影響,於是同年由林占梅之父出資為張阿祥開設新的照相館「林照相館」藉此改善生意,張阿祥全家也可以免費住相館內,交換條件是張阿祥必須引導林占梅的品性以及拍照技術。於是張阿祥結束「美影寫真館」,一家搬到「林照相館」中。待林占梅從日本學攝影回國後,張阿祥再將林照相館移交給林占梅。
戰後初期為了生計,張阿祥隻身與好友林礽湖到基隆創立「美華照相館」。當時張阿祥認為,戰爭結束日人回鄉前會在港口基隆拍照留念;且同時又有國民政府來台,是開設相館的好時機。彼時基隆無照相館,美華照相館的生意相當好。228事件後,張阿祥回家鄉開設「珊瑚照相館」和家人團聚。1960到1970年代之間,台灣經濟漸入佳境,一般國民所得逐漸拉高,上相館拍照留念的人更多。拍照風格也從日治時期全身的傳統取景構圖,轉向更具自信、大膽臉部特寫。珊瑚照相館直到民國91(2002)年歇業前,屹立在頭份70餘載。張阿祥在90多歲高齡,依舊每天騎著50CC的摩托車到處串門子,將他以往拍的照片送給主角或主角的後代作紀念。民國102(2013)年張阿祥逝世,他拍攝的照片從婚喪喜慶到全家福,補充兵入營到第一次拍身分證,紀錄下頭份地區的歷史軌跡,也是張阿祥背負沉重攝影器材養家活口的血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