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於日治時期,在苗栗三灣一帶的中港溪河岸旁,為維護河岸旁農作及居民生活安全,日本政府興築堤防以防洪水來襲。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興建堤防的工法,即現今所推崇的生態工法,全部以大塊卵石堆疊,既穩固又保留地表縫隙,留給河岸生物生存空間。
台灣自從日治時期,直到1950至1960年代,多由人工砌石法來施作堤防。傳統的砌石堤防,若是石頭間能相契合,無須摻入混凝土等就足以抵擋洪流。根據在全台奔走的砌石老師傅回憶:「砌石功夫不是隨便疊堆,石頭亂排會崩落,看石頭間的洞大小要適中、選擇形狀合適的石頭咬合,相石頭的功夫真重要,乾砌石填塞要牢固,接觸面儘量平整寬大,外露面要成人字形,各石縫線不得成為一直線。也就是說砌石面每一石塊下緣,都有三個支撐點。」此番話道出了砌石工藝的珍貴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