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4(1965)年苗栗著名硬頸攝影群李湞吉先生,在苗栗南庄家中的照相館學習修底片。當時做照相學徒就是從修底片開始,而修底片是最傷眼睛、又耗精神的苦差事,往往一學就要花上3、4年才可以出師。
早期傳統暗房裡以手工沖洗黑白底片時,因為拍照的底片品質,諸如品牌、過期與否、沖洗底片的水溫度以及當時室溫、沖洗底片罐的振盪和次數等等,都會造成底片粒子粗或細而產生不同的效果。1960年代時的照相館大部分以拍人像為主,一般以寫實符合拍照者需求,有時為了補足畫面需求,會有「修相片」的後期製作。
民國54(1965)年苗栗著名硬頸攝影群李湞吉先生,在苗栗南庄家中的照相館學習修底片。當時做照相學徒就是從修底片開始,而修底片是最傷眼睛、又耗精神的苦差事,往往一學就要花上3、4年才可以出師。
早期傳統暗房裡以手工沖洗黑白底片時,因為拍照的底片品質,諸如品牌、過期與否、沖洗底片的水溫度以及當時室溫、沖洗底片罐的振盪和次數等等,都會造成底片粒子粗或細而產生不同的效果。1960年代時的照相館大部分以拍人像為主,一般以寫實符合拍照者需求,有時為了補足畫面需求,會有「修相片」的後期製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