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張地圖是鯉魚潭教會的邵信慧師母,根據聚落耆老潘玉妹與潘瑞貞口述,所繪製出的上、下城住家分佈圖。「番仔城」是昔日鯉魚潭聚落的舊稱之一,而「上、下城」則是昭和10(1935)年臺灣中部大地震發生前,聚落族人的兩塊主要居住地。由於鯉魚潭聚落早在日治末期就已遷移至上山下,現今族人對於曾經居住於上、下城的記憶早已隨時間慢慢消逝,也沒有相關史料留存,藉由耆老口述而重繪的地圖也是至今唯一能回溯當時場景的珍貴史料。
上城是巴宰族人最初遷入鯉魚潭的地區,其原址是在早年河谷平原的中央,而下城則是族人後來才拓殖的區域,和頂城是同一水平面上,地勢上沒有高低之分。據耆老回憶,當時上城四周種有六尺寬的刺竹林,密集且厚實的程度連子彈也打不透。不過由於上城較靠近山邊,且沒有設置銃櫃和水溝,早期若是遇到山區的原住民來襲,上城的住民會趕緊跑到人口較多、且設有銃櫃和水溝的下城避難。惜因昭和10(1935)年臺灣中部大地震發生之後,族人大多遷移至上山下一帶,時至今日上城僅剩一空屋,無族人居住,下城則被開闢為農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