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balayi為安全緩坡之意。日治時期,由部落通往清安大坪部落一處山頂隘口,山形酷似熊頭,故日人命名為高熊峠(Takak Kuma),因曾受日人統治故,亦被命名為Gipun。。
早期以Kainu Buyung為首的家族(簡氏)自南投Matbawn(瑞源)一帶朝西北方遷移,經草屯、台中縣和平鄉Slamaw(環山部落),至大甲溪上游順流而下Palangiyaw(東勢),再涉越Liyung Paynux(大安溪)來到苗栗縣銅鑼鄉的現址耕作,且擴及後龍一帶,沿後龍溪上至公館落居。其後因漢族勢力進入山區,雙方在大湖鄉一帶發生衝突,泰雅族人乃離開往東移到香林,即後來客家人稱蕃仔寮之地。
日本殖民政府治理此區之前,大湖溪兩側都是Kainu Buyung家族活動範圍。另一支族群家族定居於Mararas,兩宗親以Gawng ma’aw為界。日本勢力進入深山後,在Babaw Lahi(鷂婆山)山頂設置砲臺防禦族人的抗爭行動,後來將原住民與漢族土地劃界,並指導水耕技術。早期此地資源並不豐沛,但族人生活穩定,於是族人向日本官方懇求劃地獲准,劃定苗栗縣公館鄉北河、南河、福基,以及銅鑼鄉新雞隆地帶、三義盛興、關刀山、火炎山與獅潭鄉北庄、利興、鹽水坑等地帶,大湖鄉法雲寺、南湖也列為族人獵區,是日本劃地予原住民的首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