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泰雅族傳統農業生活中,每到秋天收成就必須有一個可以儲存作物過冬的空間,泰雅族將存放的空間稱作為穀倉(K'hu)。泰雅族的k'hu與漢人的穀倉外觀及結構有著顯著的不同,通常為就地取材所搭建,常見使用茅草、樹皮、竹等素材製作,外型狀似家屋,但離地挑高,特別的是倉體下方的各根立柱頂端設有倒弧形的木片,做為防潮、防鼠、蛇及爬蟲類爬上穀倉之用。
傳統k'hu製作會分成幾個部分:首先,選擇質地堅硬、有驅蟲氣味或耐蟲蛀筆直的樹木,如:山毛櫸、樟樹或烏心石等,作為穀倉的4個樑柱;穀倉面積越大,則在前後左右相對應位置在多加些樑柱,數量為4的倍數。每一根樑柱裁斷成兩截,一段長度是2/3,修成下寬上窄的凸字型,欲埋入地底下當根基,長度至少要一個手臂長,隨穀倉大小調整。另一段1/3的木材和2/3長的木材接合處,各削成半圓形以便接合,用黃藤綁緊。接著製作防鼠板,選取與樑柱相同的木質,長不超過120公分,直徑不小於9.0公分的原木段,刨削成倒U字型,10公分厚的半圓後,挖孔套裝於樑柱上。最後是製作倉頂和圍籬,早期以茅草樹皮簡易圈圍,但在日治時期之後,交易或是贈與鋸子等工具後,才開始使用竹片。
穀倉之製作耗時費工,有時可能需耗費兩個月以上甚至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