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鯉魚潭早期的水利設施

鯉魚潭早期的水利設施位於昔稱為哆囉嘓溪的景山溪流域,包括番仔埤、林大公潭、番仔城堤防三處。根據鯉魚潭村耆老潘大州所收藏的古文書可知,鯉魚潭村早期的鯉魚潭早期的水利設施皆由聚落巴宰族人招募漢人所建置成,這些水利設施促使聚落的生業型態發生改變,使得族人逐漸步入穩地的農耕生活。

清領時期咸豐年間,聚落巴宰族人招募漢人以手工開鑿隧道,分別引哆囉嘓溪和林大公潭的溪水至番仔城的上、下城兩處,引至前者的水圳被稱為上圳,埤頭則被稱為上埤或番仔埤,位於目前水庫洩洪處;引至後者的水圳被稱為下圳或番仔城圳,埤頭則被稱為下埤,位於內社川橋下。番仔城堤防位於今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下方北岸,長度約為200公尺,係因維護番仔城周遭農田及家戶安全而得名,最早之堤防為土堤,然後在外圍種植抓地好的樹種。這三處水利設施的完成,使得聚落族人的農耕方式由旱作轉變為水耕,至此逐漸與漢人的生活模式趨於一致。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苗栗縣巴宰族群協會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