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公潭,位於景山溪中段內社川橋下,是早期鯉魚潭聚落巴宰族人、尤其是11、12鄰村民戲水、洗衣洗菜、飼養鵝和鴨的水域,與族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據耆老潘大州推測,「林大公潭」這個名稱應該是紀念客家人林泉興和林特魁合組之林合成墾號,共同築埤開圳而命名,因此此潭又稱為「林太公潭」,而太公是客語中對曾祖父輩之尊稱。
據村民回憶,早期林大公潭在一天之內的任何時段,總可以看見不同的風光。首先每日清晨,養鴨人家只要將鴨寮打開,習慣了固定路線的鴨子就會自動走到溪邊戲水,傍晚在自動整隊回家。因為鴨子隊伍分屬好幾家,難免會有走失或跟錯隊伍,所以飼主除了要記住自己養的數量外,還要在鴨子身上做不同記號,以便在走散時可以循著記號到其他家戶找尋。除了鵝和鴨之外,在1970年代聚落農耕方式尚未被機器取代以前,農夫也會在炎炎夏日的午後將耕牛帶到溪邊成排的大樹下浸水納涼,而傍晚時分,潭邊又變成了聚落族人戲水兼洗澡的天然大澡堂,巴宰族人天生善於水性,也與其居住地區的周遭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可惜隨著水庫的興建,早期悠閒的農村景象已不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