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眉庄事件,發生於乾隆46(1781)年4月20日,是月眉庄民男女共28人,於大安溪岸(即今日臺中市后里區公館村五崁下附近)被「生番」殺死並割取頭顱的慘案,官方對於此事件的處理方式,也使得往後巴宰族與臨近泰雅族的關係生變。此照片是民國98(2009)年,鯉魚潭巴宰族裔重返事發現場考察的留影。
該事件發生後,地方官原本想大事化小,不過閩浙總督得知此事後,下令徹查,因此地方官只得求助於在乾隆31(1766)年的鱟殼莊事件後,與生番建立起密切關係的岸裡社,也藉此得知了犯案生番所在的社址。岸裡社也依照官方的要求,以提供物資的名義,設計謀誘捕凶番於今日埤頭山一帶,並在酒酣耳熱之際,將兇手全數擒拿。事件雖然順利解決,卻導致內山生番視岸裡社為叛徒,使岸裡社無論是在平埔族群或高山族群之中的處境皆更為尷尬。昔日良好的友誼與親情轉瞬間變成仇敵。
直至約100年後的1870年代,西方宣教師進入臺灣內陸地區傳教後,要往來埔里與台中大社之間時,仍須埔社的年輕人護衛才能確保一行人的安全,即是因為埔社青年害怕視他們為「叛徒」的生番攻擊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