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昔巴宰族人的傳統族語名稱有兩特色,其一為喜以「樹木」為名,其二為親子聯名制的使用。喜歡以樹木為名,是因為樹木代表生命的延續與堅強,而族人常用的樹木以及其族語名稱如:atun(阿敦)松樹、awi紅柿、mahala(馬轄六)梅樹、dakus(打古斯)樟樹、alauai(阿打歪)楠仔樹、daxa(打哈)楓樹、xauxi(孝希)榕樹等。而從清代的屯丁名冊、古文書等記載,可知巴宰族在日治時代初期,雖然全名的首字已習慣加上漢姓「潘」,不過後面仍維持傳統的親子聯名制,意即姓後面為本名,再冠上父親或母親之名。
以鯉魚潭聚落耆老潘大州所收藏的明治34 (1901)年古文書為例,從其左下角的立契者姓名來看,可知當時族人仍喜以代表梅樹的「馬轄(六)」、代表楠仔樹的「(阿)打歪」以及代表松樹的「阿敦」為名。而除了潘鳴和、潘德成等少數人已完全採用漢式姓名外,其餘仍維持傳統的親子聯名,以第一列右起第二和第四個人名為例,若「潘四老阿沐」和「潘打歪阿沐」兩人為兄弟,則四老和打歪即是他們的名字,而阿沐則是他們父親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