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妹打必里(1899-?),原籍岸裡大社,嫁給潘愛愈後遷居於鯉魚潭村。其姓名採用傳統巴宰族命名方式,是村內使用巴宰族姓名的最後一人。生前曾因其姓名字數太多,致使政府機關的制式表格無法填入全名,使得鄉公所戶政課人員再三到她府上,商請她是否能把其名漢化改為三個字,但基於對自己族群的認同和對父母親的敬重,她仍堅持用父母親所命名的名字。
潘春妹打必里是虔誠的基督徒,早期教會無牧者的那段歲月,自願擔任主日學老師,教族人唱聖詩、講聖經故事以及傳授羅馬拼音,也使得羅馬拼音的使用能夠傳承至今,1950至1970年代上主日學的小孩,至今仍記得她是如何認真教導自己族群的後代。據族人潘英琦回憶,今日教會前面兩顆龍柏以及旁邊的扁柏,就是她在民國約60(1971)年的時候買回來栽種的。如同在教會外栽植樹苗,她在教會中也扮演培植族群幼苗的重要角色。
除了教會的事務,他也傳承了其長兄——岸裡國民小學教務主任潘存仁的中醫秘方與青草秘方,早期醫療不發達的年代,村內若是有人生病,尤其是三更半夜小兒發高燒,必定要前去請她採青草藥打汁喝,高燒也往往很快就退掉,其傳統青草藥秘方也拯救了無數聚落的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