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在各個時期受政權的影響不斷遷徙,而現今苗栗的賽夏族人主要分布於南庄鄉與獅潭鄉。在賽夏族的傳說中,祖先為躲避洪水來到大霸尖山,獅潭鄉賽夏族則是來到加里山,後來往中港、後龍、新竹的沿海地區遷徙。根據日繁雄長老的口述,後龍在賽夏語稱為’a’awranal、公館bonbongo’an、泰安maemae’aw、造橋細坪mamayki’an,這些賽夏語的地名便是賽夏族曾到過這些地區的痕跡。
鄭氏政權領台後,長期逼迫原住民替其修築砲壘、搬運軍火等苦役,當時居住於新港、竹塹的賽夏族人在永曆36(1682)年起身反抗,而鄭克塽隨即派兵鎮壓屠殺,各社頭目便帶著族人遷往南庄、獅潭的山區居住以躲避血光之災。到清朝政府逐漸開放漢人來台後,漢人的開墾逐漸壓縮原住民的生活空間,也開啟賽夏族與客家人之間的交流與連結。康熙61(1722)年土牛紅線的設立更保障了漢人的開墾事業,隨著移民的增加土牛紅線也不斷修改往山區靠近,將賽夏族人的分布往現今的居住地推進。
明治35(1902)年,賽夏族頭目日阿拐所發動的抗日事件失敗後,賽夏族的居住地又更往南庄山區移動,而部分代新竹縣的賽夏族人在明治40年(1907)年北埔事件之後,為避免遭報復也逃往南庄地區躲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