唭哩岸的「採石」最早可能始於乾隆中葉(1756-1775)時水圳的開闢、人口的增加以及街肆的成形,當時建築建造物的需求量大增,使得建築材料的取得十分迫切,因而就地取材自唭哩岸山的石材。唭哩岸石產業發展大多用在建材或者窯爐石,並沒有石材雕刻,可以算是傳統漢式匠作所稱的「大石作」。(若將石材成形的過程進行區分,大致可以分為採石與打石。)
打石,指的是將從山體剝離下來的石團進行分解的過程,再分為粗解與細解。在停採以前,唭哩岸山採石場內,採石與打石的工作是在採石場內完成以後,才由牛車載運下山。
棚仔是使用在細解與修飾邊緣,外型跟使用方式類似鎚子,但棚仔鐵件部分的兩端會逐漸收平,類似斧面或刀面,當石材面不平整時,直接敲擊不平整處,或者把不要的部分敲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