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道卡斯族藺草編

日治時期,藺草編織產業發展出草帽商品趨勢,苗栗後龍新港社的道卡斯族無論男女,家家戶戶都依靠藺草工藝技術維持生活,苗栗也在當時成為藺草商品銷往日本重要鄉鎮。民國107(2018)年道卡斯族文化協會受邀參加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原住民工藝館的工藝展示,展出藺草草帽,枕頭套杯袋等藺草結合現代的文創工藝品呈現藺草編織在當代的美。

依據清朝雍正年間相關文史紀載,藺草編織技術源自於道卡斯族,道卡斯族崩山八社婦女雙寮社蒲氏魯禮與日南社蚋西烏毛擅長利用生長於溪邊的野生藺草編織成草蓆等日常用具;因為藺草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與吸水性,非常適合居住在潮溼及炎熱的使用,因此後期大量漢人移民爭相與道卡斯族婦女學習藺草編織工藝,並引入漢人水田技術,將三角藺草種植於水田,後期編蓆技術蓬勃發展,因而「大甲蓆」的美稱。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王商益
  • 貢獻者
    劉秋雲
    苗栗道卡斯文化協會理事
  • 參考資料
    台灣藺草學會 苑裡志(蔡振豐編撰)
  • 時間起
    清朝雍正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