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6(1987)年政府開放兩岸探親,此後陸續有臺灣木雕師傅被延聘到大陸指導當地員工雕刻技術,也有業者前往大陸投資木雕工廠並將木雕經營的軟硬體技術帶到大陸。此時大陸與臺灣的工資比例高達1:20,加上文化相近,需要哪一類商品只要一張照片傳真過去,大陸當地雕刻師傅就可以做出八、九成像的木雕品並整個貨櫃回銷,這樣的廉價人力與生產力很快造成大量木雕產業外移,加上創意、風格、精神容易被剽竊,產品回銷臺灣後也造成三義木雕售價大跌,甚至威脅到本土木雕師傅生計,特別是高工資的藝術家與高成本藝術品在此階段快速喪失競爭力。
此一時期也正是三義木雕博物館落成、裕隆汽車主辦「裕隆木雕金質獎」、臺灣木雕舉辦巡迴展往藝術方向發展等記幾個重大歷史事件發生期,透過藝術水平之提昇,三義木雕也因此得以延續並走出另一條新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