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永保寧安】保安宮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永保寧安】保安宮

台北保安宮的創建,與當地的同安族群有極其深厚的關係。傳清乾隆七年,即西元1742年,自唐山來臺的同安族群到當地拓墾。在建設已有根基以後,便返回故里,即泉州同安的白礁鄉慈濟宮,向主神保生大帝乞靈分火,於台灣本地設爐安座,便為今日之「保安宮」。故保安宮之廟名又可擴為「保佑同安」之意,其典故即從其族群廟的歷史脈絡而來。

而基於保生大帝的神職與成神傳說,在同安族群的既有崇奉以外,凡在醫藥行業中營生的人,都將保生大帝視為守護神。凡有病恙的人,也會到保安宮向保生大帝祈求照顧。這位神明在別的宮廟裡頭,偶爾會設置讓信徒得到更明確指示的藥簽,讓信徒按照藥簽的配方抓藥服用。雖然藥簽的傳統已經隨著政令與觀念變化逐漸消亡,但保生大帝仍然是在台灣能與華佗仙師、藥師佛、清水祖師等神祗共列的醫藥之神。

這座華美的廟宇,自1742年的簡陋木屋開始,歷來接受過許多次的重建。今日上門游訪的香客們所看到的,即是由郭塔、吳海同對上陳應彬,雙方以對場作形式創造,并存留至今的版本。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創作者
班馬傳媒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9/12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