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線一帶居民,原本得經由蜿蜒山徑與外界聯繫,然而當鐵道開通,鐵道一躍成為沿線居民聯外最便捷的道路。由於站點有限,除了照規矩乘坐火車,「走鐵道」是沿線居民更普遍的經驗。日治時期,鐵道不允許行走,如被發現就得罰錢,直到國民政府遷台後禁令才取消,但為了省時省力人們還是偷偷「上路」。談起上學、購物、挑柴、找水等日常生活,舊山線沿線居民幾乎都有「走鐵道」的經驗與回憶。如龍騰村村民要到他處購買民生用品,就會沿著鐵路穿過二號隧道到勝興坐車,孩子們則是為了到勝興就讀國小,或轉乘火車到三義讀國中;反之,勝興居民也常常沿著鐵道步行至龍騰挑柴。除了跨村交流,也因山上水質甜美,鐵道上也出現了拎著好水的居民身影。
「走鐵道」大抵是安全的,但隧道和橋樑還是有些風險,因此居民們得牢記火車時間,盡量避免在過隧道和橋樑時遇上行駛的火車。他們也發展出一套辨識火車距離的方法,像是聽火車汽鳴聲、趴在鐵軌上感覺震動等。若真在隧道裡遇上火車,好在當時蒸汽火車速度不快,且隧道裡每隔80步就有一個避車坑,只要躲進離自己最近的凹洞,或緊貼壁邊來閃避火車,但往往會被火車煤煙弄得一身髒汙。舊山線停駛後,居民如常走著鐵道,但已不用擔憂火車行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