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線開通後,附近一帶的居民依靠鐵路聯外,在教育資源普遍缺乏的當時,住在山線一帶的小孩大多是坐火車到他處上學,一段迢迢上學路、趕火車的情景,成了那個年代甜美的記憶。日治時期三義街上設立有公學校,勝興一帶小孩如果要上學,就得翻山越嶺循著小徑來到勝興火車站;到了有摩托車的時代,大一點的孩子就騎著車到勝興火車站,將機車停在車站旁的棚子,再轉搭火車上學。這日復一日上學時刻的接觸,讓歷任站長對於這些小孩的臉孔、姓名、家庭和數量也都瞭若指掌,如果有人未到,還會在門口再等上一下,喚名催促。
有些住得近一點的小孩較賴皮,聽到火車聲音、判斷行駛情形後才準備下床。火車開到二號隧道所鳴的汽笛,是最一開始的鬧鈴,通知小孩們火車就要到來。如果伴隨著「哽哽」這種吃力的爬坡聲,意味火車上坡遇到問題,必須開來補機支援,勢必誤點,貪睡的小孩就樂地在棉被裡再窩上一陣子。但若是聽見火車順利爬坡且速度加快的聲音,那就必須盡快跳下床,光速盥洗著裝衝出家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