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木炭產業發展

舊山線三義地區丘陵遍佈,原本的自然生態以樟樹林為主,然而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由三井株式會社實施大規模相思造林,三義地區林貌轉以相思樹為主。相思是作為炭木的良好材料,因此沿線一帶許多人都以燒炭維生,隨著舊山線鐵路開通帶來的運輸優勢,曾締造三義地區一帶木炭產業的榮景,直到電、瓦斯等普及才取代了此一產業。

木炭製造的原料,最早以九荊木為主,但因為九荊木稀少,價錢昂貴,所以後來改以此區普遍易得的相思木代替。相思樹種植後約8到10年即能收成,偶爾也會有用龍眼樹、荔枝樹等其他樹木替代,但較不多見。這些原木都是先在當地燒成木炭,從日治時期開始,三義山區燒炭用的窯就已比比皆是,總能看見燒炭的煙在山區裊裊冒出。苗栗相思木木炭一度成為全臺標準,其品質優良、火力猛、無煙又耐燒,1950年代全省木炭市場行情就以苗栗縣木炭價為基準。許多外地的木炭盤商,進入三義山區向當地人購買,再僱請挑夫挑下山,或由燒炭人家自行挑往火車站或街區販售。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資料來源
    彭力妍、魏筱君、林芳正,《尋找山線1》,苗栗市,2003,苗栗縣文化局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