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期三叉茶園的勞動地景

三叉河一帶自清領時期便有零星的茶葉生產,然而到了日治時期生產模式有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大財團三井合名會社的直營產業式茶園,經營方式不同於傳統茶農小茶園。農民失去原有土地,轉為依附資本家的勞工,播種、採收、工廠再製、火車運送等皆依循資本邏輯掌控其節奏,帶來更單一化的空間與集體化的勞動地景。

清末的茶園耕作維持自耕農或佃農的耕種方式,茶農採摘後,自家或轉賣給大戶茶農進行小規模的「粗製」。初步加工後的茶葉,每60公斤分裝成一袋袋的茶,運至大陸進行「再製」。但到了1920年代日據時期,三井合名會社接收三叉境內大片茶園。過去移墾時期和土地所有權相關的家族與社會制度,在農民失去土地的過程中瓦解;茶園附近興築起現代化的茶業再製工廠,發展極高的茶業加工製造能力,不再以家戶為單位進行傳統的做茶。茶葉從栽植、採青、粗製、再製等過程都由三井合名會社包辦,成為財團直營式的產業。就算是私有茶園,仍被納入整個由殖民勢力所掌控的茶葉產銷體系中。三叉地區的二十份、新屋、十六份等山區坡地雖有近百甲的傳統茶園,但由於原料管制措施,農民仍然要將採收的茶青交到三井合名會社製茶公司再製、銷售,並由三井資本下的「三井物產」掌握對外貿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彭力妍、魏筱君、林芳正,《尋找山線1》,苗栗市,2003,苗栗縣文化局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