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戰後臺灣香茅的國際市場

舊山線一帶山林、丘陵多,這片富饒的土地,自清中葉起便隨著國際市場潮流而更換著產業風景。臺灣從1912年開始種植香茅,自大湖擴展至舊山線沿線,三義站扮演了轉運外銷的角色。二戰前來自苗栗的香茅油產量已僅次於印尼和錫蘭,二戰後更因印尼的政經環境變動,一躍而成世界香茅油市場最大的來源地,於1960年代霸佔全球市場之七成,大湖甚至成為世界香茅油的交易中心與報價地。年產量由1940年的360噸,至1964年爬升到頂峰的9000噸。而臺灣又以新竹州(今桃竹苗)地區產量最高,日治後期平均栽培面積達全臺百分之80至90,其中又有九成栽種於此區,而三叉地區於1951年的耕地也達2000公頃。

香茅價格受國際情勢影響而有劇烈變動。二戰期間,因戰時市場需求低落,且大量香茅草被剷除改種糧食以供應日軍補給,香茅草的產值與價格直落。戰後國際市場復甦,臺灣香茅油才重新站回高產值經濟作物的行列。1951年香茅販售價格來到第一個高峰,每公斤可賣到70元;1955年又創第二個高峰,每公斤達100元。但1953及1956年卻遭遇兩次低潮,行情的急促起落讓許多人致富,也有不少人破產。加上1960年代末期,東南亞新產區大量生產香茅草、人工合成香料問世,雙重因素造成香茅油價格大跌,致使產業沒落,香茅的風光就此謝幕。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