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期香茅登場

舊山線鐵路的興築,將當地物產和殖民國需求、甚至是世界市場相連,香茅油與樟腦同樣都是苗栗山區重要特產,許多居民靠此維生,並藉由三義站轉運外銷。苗栗的香茅種植始於日治時期,原是印尼的主要產業,然殖民國荷蘭嚴格管控,直到臺北農業試驗場工作的日本技師月岡一強偷偷將香茅草帶回臺灣,才有了苗栗香茅產業芬芳的一頁。

1909年,任職於新竹州大湖郡大坪林的松本農場的日本人岩元清,為改善當地居民僅依靠木炭運輸支持的貧困生活,在四處尋找適合的經濟作物中,意外發現錫蘭香茅適合當地的土壤與氣候。1912年3月,松本農場開始種植香茅,甚至發展出油量倍增的曬後蒸餾技術,香茅成了農民新的期望,然為了壟斷香茅的經濟利益,岩元清嚴格管控了香茅的外流,除了由他本人贈與親友或自行售出,其他香茅草種植都會遭到剷除之命運。但正因為香茅草極易生長的特性,且可以沿用煉腦場製造,故仍難以抵擋這波香茅草種植擴散的狀況,終究成為苗栗山區隨處可見的作物。整個香茅產業至此以大湖為中心開始逐漸擴散,也普及至三義、勝興一帶,其盛況並延續至戰後臺灣。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