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線位處的三義一帶,西臨火炎山、東面關刀山,全區境內幾乎為丘陵與山區,這片豐饒的山林,自19世紀清領時期漢人進入移墾,墾民獲取土地的方式,或有官方文書,但也有眾多是不成文的交易取得,直到日治時期經由政府與財團收編整合,成為大茶園產業景觀,與鐵公路運輸共同活絡地方經濟。
日治殖民之初即發布「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在此規則基礎上,總督府殖產局於明治43年至大正3年(1910-1914),進行5年的「林野調查」,透過實地調查整理山林資源並分為「官有」、「民有」兩大類。三義境內那些於清領時期多以不成文的買賣、佔據或交換取得等無法以文件清楚證明所屬權的的林野地,共計五千餘甲,便在此政策下編入官有,僅餘數百甲林野仍保留民有。緊接著在大正3年至14年(1914-1925)之間,林野整理課又將官有林野區分為「要存置」與「不要存置」兩類林野,「要存置」林野保留官營,「不要存置」的則開放標售,轉賣給日人財閥、日本退休文武官員等經營。此一措施讓三義境內原有的數百甲茶園,全為三井合名會社收購,成了臺台灣前所未有以大資本經營的大茶園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