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義位於臺灣南北氣候的交界,平原少、丘陸多的地形,雲霧多而濕冷,加上酸性黃紅土壤,三義一帶極適合樟樹生長,在客家移民開墾前,這裡是一整片的原始樟樹林。19世紀清領中葉,客家移民陸續前來拓墾,開採樟木、煉製樟腦。為了銜接最後一段通向世界的外銷之路,從內山下到淺山、以至平地到港口,小路、山道、官道和鐵路的串聯,一幅樟腦產業貿易的網絡逐漸成型,位此交通節點的三義,跟著形成繁榮的聚落與市街。
開港通商後,樟腦產業貿易在外商刺激下更形蓬勃。三義地區運輸道路隨之興築,如1860年代(同治年間)橫向道路「苑里炎焰山道」與縱貫通路「三叉官道」的修築。前者即為現在的「苗130線」,從清末起,打哪叭溪上游的開發透過這條通路與海洋的貿易連結起來;後者則是「台13線」,在高速公路開通前,一直是臺灣山線縱貫公路的主要幹道。到了日治時期,舊山線縱貫鐵路興築,完整了臺灣鐵道南北的交通,其中勝興也扮演起連結山區產地與聯外運輸的重要轉運點,掮客大量收購後,再通過三義往各地輸送。當樟腦畫出臺灣與世界連接的繁榮圖像,苗栗三義山區的一隅也有不能忽略的顏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