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時期樟腦挑運

清乾隆年間,三義境內還僅有零星的客家人受僱於清政府進入雙潭、拐子湖及魚藤坪等山區開採樟木,直到清道光年間後更多客家移民的入墾,這些豐富的樟樹資源便伴隨著設灶製腦,帶動了沿線聚落的形成與繁榮。直到日治時期此一重要經濟產業成為殖民政府的覬覦,一條穿過三義山間的臺灣縱貫鐵路於焉鋪設完成,也串起山區與聯外之運輸,然而分散於山區各處的腦寮,仍須仰賴人力的挑運,將煉製好的樟腦送到如勝興、三義這些重要的轉運和集散地,樟腦才能依序經由鐵路和港口,與全球的市場相連。

那是一段迢迢辛苦的挑運路。例如當時深水地區的居民要將煉好的樟腦挑運到三義市街上的專賣公司,因深水的大路只能通向雙連潭,距離三義市街遙遠,於是人們直接翻山越嶺,一步一步走出屬於他們的捷徑。日復一日,那些在山間輾轉的小路,承載著客家山民的汗水與產業的重量,也成就出與世界接軌的經濟大道。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