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樟腦的全球市場與需求盛衰

舊山線經過的三義,是一個因樟腦開採興起、而後逐漸成為重要山產集散地的地區。樟腦曾與糖、茶並列臺灣近現代最重要的三種經濟作物,自清領時期便運銷廈門,開港通商後其行銷觸角更遍及全球,讓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政府相繼坐收此一產業的巨大利潤。樟腦於不同時期的開採、運銷與治理策略,以及所涉及的組織、機構和建設,在在突顯一個伐樟製腦之地彷如全球市場下種種權力的競技場。三義周圍聚落的形成、區域核心的地位,以至舊山線興築,連動的都是全球樟腦市場的利益。

樟腦由樟樹提煉而成,除一開始作為醫療用品,爾後隨著時代演進發展出軍事、工業、民生等不同用途,一再為樟腦這個產業身價翻漲。清廷多次實施樟腦專賣,但樟腦產業已在開港通商下進入全球市場。光緒16(1890)年,賽璐珞的發明與廣泛用途,更使作為原料之一的樟腦供不應求,國際樟腦價格猛烈上揚,清廷無力掌控專賣,外商成了支配臺灣腦業的主力;日治時期,則輪到由實施樟腦專賣的總督府、與後來的三井財團等大型資本壟斷製腦權,從中獲取巨大經濟利益。直到國民政府接收,樟腦產業持續風光,惟二戰期間人工樟腦發明,純樟腦業大受衝擊,需求與產量雙雙降低,歷經三個時代的臺灣樟腦產業才在1960年代畫下休止符。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貢獻者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