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線的鐵軌因坡度陡彎度大,對於蒸汽火車的司機而言是個魔鬼般的大考驗。一輛從泰安站北上的列車,必須要掌握好添煤、加水的技術、份量與時間,才能應付一連串的上坡、隧道,並在經歷最高點的勝興車站後,順利下坡到達三義。
泰安站作為爬坡起點,司爐從這裡開始不斷投煤、燒煤、拼命加速。若是在進七號隧道前燒煤順利,進隧道時就會暫停燒煤以減少烏煙,但若是燒煤不順,也只好在隧道裡持續燒。火車過了內社川橋後隨著坡度漸增,速度漸慢,到魚藤坪橋時更明顯,彎道更是降低火車速度的主因之一,當時火車行駛緩慢,許多鐵道附近聚落村民趁機丟包或跳車,便成了時代的經典回憶。
蒸汽火車不像現在將空氣緊急閥扳下來就能煞停,而是利用蒸汽去帶動蒸汽頭,以槓桿原理煞車,而舊山線最高點的勝興車站最是考驗,在經歷長長的上坡後要準備下坡剎車。上坡時蒸汽要維持剛好,不能隨便補水,以免內部蒸氣壓力降下來、爬不上坡;到了勝興時水已消耗差不多了,剛好能用而已;下坡時面臨的是水表看不到水、另一種讓人緊張的狀況,只能等到下坡後猛調蒸汽,水表加水到可以看到,才可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