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領臺之初,為了解決全島交通運輸之迫切需求,即積極展開臺灣西部縱貫鐵路興築計畫之佈署。然當時全臺各地抗日事件頻傳,為能快速調派兵力與補給軍需,總督府遂於明治28(1895)年至明治31(1898)年,先後完成基隆到鳳山間「軍用輕便鐵道」的鋪設,全長359公里,主要作為軍需品及縱貫鐵路構築所需建材之運送,也兼營一般客貨運輸,扮演了臺灣縱貫鐵道未完成前,全臺唯一的交通動脈。
其中苗栗到葫蘆墩間是全線最晚完成的區段,當時沿線設置了苗栗、三叉河、葫蘆墩停車場,除了後者配置200輛台車外,其他兩站各配60輛台車以供調度使用。當它串起全島輕便鐵道的完成,所採取人力推拉台車方式的運送速度雖然有限,卻也逐漸成為南北陸路客貨運輸的主力。隨著臺灣縱貫鐵路陸續完工通車,這條軍事輕便軌道雖功成身退,逐一遭到撤廢,但台車凍結時代的畫面,卻成了歷史記憶不可或缺的生動圖像;它也如同臺灣縱貫鐵路的前身,是臺灣運輸不可抹滅的一頁。作為舊山線興築時期材料運搬轉運的三叉河、葫蘆墩停車場,也於舊山線完工通車後分別改為三義車站與后里車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