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舊山線鐵路興築

舊山線,起自苗栗三叉河(今三義)至葫蘆墩(今豐原),是臺灣縱貫鐵路興築最難的工區,最後完成的區段。當這段路線貫穿全臺的南北交通,從此改寫了島內經濟產業、文化歷史和城鄉發展的快速串流與移動。全線23.6公里的鐵道,穿山越河,不僅刻畫了臺灣西部縱貫線最驚險的修築旅程,也是縱行在三義豐原間的一道美麗曲線。

舊山線路段自明治36(1903)年動工,採南北兩端分別施工,北端由三叉河往勝興推動,南端由豐原后里向北施工。從這張地形剖面圖中不難發現這段工區的艱難,有大小河川橫越、有平均272-339公尺的山脈阻隔,因所需材料眾多繁雜,首先即得解決材料運搬問題。明治36(1903)年三叉河建設事務所設置完成營業的同時,也快速著手進行往南到伯公坑間運搬線的鋪設,建立北部材料輸送至大安溪北邊的運輸線路。不臆敷設工程再見問題,因日俄戰爭爆發延滯工程進度,日本陸軍運輸部動用了臨時軍事費,於伯公坑葫蘆墩間,以輕便鐵道複線工程作為應急措施趕工,以加速鐵道材料與作戰防衛軍備品之運送補給。爾後隨著施工難度最高的魚藤坪至后里區域,與大安溪橋、大甲溪橋、后里至葫蘆墩區間鐵道工程相繼完成,這段克服山形起伏、溪流貫穿的鐵道,終於明治41年(1908)年竣工,舊山線美麗多舛的運行歷史才要展開。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