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速成延長主義

明治28(1895)年,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提出臺灣縱貫鐵路建設的主張,這一年12月,一條基隆鳳山間的軍用輕便鐵道開始鋪設,隔年臨時臺灣鐵路隊也著手進行由基隆至打狗間縱貫鐵路的調查與測量。明治31(1898)年,軍用輕便鐵道完成,貫通了全臺南北交通的運輸,也鋪陳縱貫鐵路材料的運送路徑。明治32(1899)年,日本政府對於縱貫鐵道官營、民營爭論告一段落,於是「臨時臺灣鐵道敷設部」成立,由長谷川謹介擔任技師長,重啟縱貫鐵路線路之調整,「速成延長主義」一詞由此誕生。

明治32(1899)年縱貫鐵路動工前,長谷川謹介認為,作為日本殖民第一條鐵路,固然須評估軍事國防,然資源開發與產業運輸以及未來街庄發展,亦是衡量重點,因此重新檢視、測量了三年前的線路調查報告,並進行整體線路調整,而施工成本與工期成為優先考量,亦即鐵道附屬或無直接相關之建築採從簡或捨棄,但求儘早完工通車,這便是長谷川謹介對於臺灣縱貫鐵路所採取的「速成延長主義」。「速成延長主義」下的鐵道敷設工程隨即於5月展開,由較易施工的南、北兩端同時推進,且一邊敷設一邊測量;直到明治35(1903)年來到舊山線三叉河葫蘆墩段,費時5年時間終於明治41(1908)年竣工,串起臺灣縱貫鐵路的最後一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臺鐵舊山線鐵道文化景觀調查研究暨保存及管理原則計畫》,苗栗市,2019,苗栗縣文化觀光局
  • 時間起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