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至1908年舊山線(黑色虛線)建置,其中有一路段經過三義鯉魚潭村(紅線圍起區域),包含舊山線的連續隧道、內社川橋與七號隧道。然而此路段過去為巴宰族生活範圍,能夠順利成為現今的舊山線路段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此路段與鯉魚潭村範圍呈垂直交錯,對生活影響較小;另一個則是如當地耆老潘英琦所言,當年對土地擁有權的概念不深。因而有了巴宰族「樂捐」舊山線路段的說法。
三義鯉魚潭的巴宰族人,歷史上主要分成兩波由中部移入。巴宰族的發源與居住地在中部神岡、豐原一帶,乾隆26(1761年),巴宰族潘敦仔向官府陞報其私業領地,仿漢人建立「大由仁」墾號,從豐原向北入墾此地,建立防衛泰雅族人出草的「番仔城」,招募漢人至此發展水稻農業,此為第一波。到了道光25(1845)年,中部巴宰族人因漢人移墾勢力入侵開始向外遷徙,潘阿敦帶領神岡大社族人移居於此,為巴宰族移墾鯉魚潭第二波。幾波遷移使巴宰族聚集於此,當舊山線開發,他們成為土地轉讓者,在此坐看一世紀的舊山線風光與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