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10(1935)年的關刀山大地震重創台灣中部,房舍倒塌,橋樑、公路、鐵路等建設毀損,舊山線與其重要節點三叉河聚落皆受到巨大影響。日本殖民政府把握震後重建的機會,迅速推動包含三叉等18處街庄的「市區改正計畫」,在重建過程中落實整齊的道路系統,以及現代化理性邏輯的空間配置。
三叉的市街原本以舊街為核心向外擴張,沿著丘陵平行分布街道,並在打木溪形勢限制下,依照宗族開墾先後發展聚落,市街在歷史與地形因素下形成錯落蜿蜒的地景。震後的市街改正計畫(圖中黑色為道路),將舊街與三叉河官道都拉直拓寬,以拓寬的官道做為核心,發展棋盤式的市街網絡,官署建築配置於西南側街道端點,以較高的地勢宣示在地方社會中的權力位階。接著劃設建築指定線,頒布亭仔腳設置規定,規範新市街的街屋形式,使之整齊劃一。隔年並亮起路燈5,039盞,原先錯落紛雜的三叉河市街,已在市街改正計畫中轉成更便於治理與流動的現代化地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