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叉河茶樹栽培試驗場

在舊山線的貨物運輸中,茶葉是三叉一帶重要的產物。日本殖民政府為了提升臺灣茶業的發展,除了引入現代化機械、與大資本結合外,還著力於茶種栽培與製茶試驗。明治43(1910)年日本殖民政府於三義設置「三叉河茶樹栽培試驗場分場」,就是以茶樹栽培試驗為主,製茶為輔。是台灣茶業試驗科學機構的先驅機構。

臺灣的茶類過往以烏龍、包種為大宗,日據時期才開始發展紅茶與綠茶,後來成為外銷茶的主力,苗栗的紅茶與綠茶以三叉河地區的發展時間最早,甚至有台灣紅茶及綠茶發祥地之說。1905年,技師江藤勝太郎集資創辦日本臺灣茶葉株式會社,同時買下苗栗三叉河的茶園,專營製造紅茶。1910年,將七年前設置的桃園廳草湳坡製茶試驗場改為「茶樹栽培試驗場」,並設置「三叉河茶樹栽培試驗分場」,尤其針對紅茶和烏龍茶,更進一步鑽研品種改良、製程改善以及機械製茶的業務,奠定了臺灣紅茶產業的穩固基礎。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