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8世紀中葉土牛溝界外的三義

舊山線三義地區包含了群山與丘陵地形,過去是許多原住民族的活動範圍。康熙61(1722)年,清廷以天然地形與族群分布,劃定全臺土牛溝界,當時三義仍被劃在界外。直到乾隆24(1759)年,巴宰族仿漢人建立「大由仁」墾號,才開啟三義拓墾的始頁。

土牛溝界的意義,在法律上是清廷在臺的治理邊界,在族群上是漢人與原住民生活的界線。清廷挖溝推土、設立隘寮、招募隘丁駐守於此,一方面防禦山區原住民族,一方面阻止漢人越界開墾。然而實際上土牛溝界會隨著清廷治理與墾殖不斷調整,且一直無法有效制止漢人的越界開墾。以巴宰族潘敦仔建立「大由仁」墾號、率領壯丁向北入墾三義鯉魚潭為首,開啟了三義地區十八世紀後半葉長達一世紀連串的入墾接力。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