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舊山線的運搬線

舊山線三叉河至葫蘆墩區段,早在明治33(1900)年進行線路測量與調查時,即已深知此一路段即將面臨鐵道修築的種種艱難。沿線預計開鑿9座隧道、搭設4座橋樑,為挑戰這些山形起伏的高低落差與大小河川跨越,材料運搬的順暢與否將決定往後鋪設工程的進展,扮演著舊山線鐵道興築的前哨,從這張示意圖即能清楚看見當時鐵道材料翻山越河的迢迢運送路。

明治28(1895)年日本領臺之初,即以軍用輕便鐡道鋪設先行,一來因應全島交通運輸的迫切需求,二則擔負臺灣縱貫鐵路材料輸送之責。隨著縱貫鐵路鋪設計畫於明治32(1899)年動工,陸續由南北兩端往葫蘆墩、三叉河移動,除了利用已敷設完工的南北縱貫線外,此一工區的運搬線鋪設也逐一展開。先是三叉河至伯公坑的運搬線於明治36(1903)年完成,接著是往南改築伯公坑至葫蘆墩間輕便單線為複線的「軍用速成線」,並於明治38(1906)年完成;另外伯公坑停車場往東又分叉出二條搬運線,分別通向鯉魚潭、七號隧道和內社川橋等縱貫鐵路工事現場,由此三叉河至葫蘆墩間的運搬線網絡形成。沿線並設置伯公坑、後里庄與葫蘆墩停車場。緊跟著運搬線的修築,那架設在群山溪澗的美麗舊山線也一段一段接起…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