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曾是台灣蠶桑業的重要據點。現在的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即是從原先的台灣省農林廳蠶業改良場變遷而來,可見苗栗在台灣蠶桑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台灣蠶桑業自鄭成功時代開啟,到了劉銘傳時代由撫墾局興辦蠶業,當時撫墾局總長留駐卓蘭、大坪林等地,以倡導育蠶,直至日治後,蠶桑業才走向商業化。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對蠶業著力較多,實施蠶業獎勵。大正14(1925)年日人在大湖設立大湖養蠶專修學校,培養蠶業人才;昭和6(1931)年起,由於蠶病少,吸引日本蠶業在台製種,台灣進入製種時代。光復後,台灣蠶業機構大部分併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養蠶所,經多次改制後,民國38(1949)年改為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民國44(1955)年苗栗縣農會大湖蠶絲廠設立,絲繭生產漸具規模。其後台灣有幾次蠶業的進展。在政府執行「加速農村建設重要設施」後,原在台北市的蠶業改良場因應都市發展,於民國66(1977)年遷入苗栗縣公館鄉現址。民國70(1981)年後,日本限制乾繭進口,巴西及大陸生絲之競銷,使得桑蠶業逐漸式微。民國78(1989)年蠶業改良場新增養蜂業務,改制為蠶蜂業改良場。1990年代後,新興紡織業興起,養蠶業更加凋零。蠶蜂改良場於民國87(1998)年改制為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著力於多元農業發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