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曾有「裝飾陶瓷王國」之稱,是苗栗產業的一大特色,連帶興盛當時縣內的家庭代工,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民國55(1966)年台灣傳統陶器面臨塑膠與金屬用品的競爭,窯場紛紛停業。恰逢發展裝飾陶瓷多年的日本,為了降低日益增高的生產成本,把裝飾陶瓷的技術移轉至台灣。當時台灣負責代工,其他技術、原料、機械、生產用石膏模則由日本引進。其中苗栗價廉、低汙染的天然氣,以及日治以來的製陶技術,使其接獲許多日本的訂單。苗栗境內開始用效率高的瓦斯窯取代傳統柴窯,石膏模注漿的大量化生產取代傳統成型方式,此外,部分工序委外代工,出現「客廳即工廠」的現象。民國76(1987)年全台陶瓷廠計1038家,其中703家屬於裝飾陶瓷廠,有168家位在苗栗,公館鄉裝飾陶瓷工廠為全縣最多,不只是當時苗栗極為興盛的產業,也是台灣裝飾陶瓷的全盛時期。民國69(1980)年初全球經濟景氣不佳,裝飾陶瓷訂單驟減,工廠間為爭取訂單,惡性削價競爭,品質參差不齊。裝飾陶瓷從此失去優勢,民國81(1992)年苗栗裝飾陶瓷工廠減少至92家,部分廠商陸續外移或轉投資。在全盛時期多達一千多人進出的丸利、精華等廠房,如今已人去樓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