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社是本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詩社,鼎盛時期曾多達130人參與。傳統詩作是本縣在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學遺產,栗社的成立也具體的反映日治時期台灣詩社的樣貌,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發現詩文團體能結合地方人士與前朝遺民,遂鼓勵和獎誘詩社成立以收攬人心,日治時期成立的詩社有兩百九十餘個,可謂盛況空前。苗栗縣首個詩社「鹿苑吟社」,創於日治後第3年,由苑裡蔡啓運和鹿港許劍漁發起。苗栗地方人士自主發起的詩社則是「天香吟社」,創立於大正6(1917)年,設址在苗栗市文昌祠。天香吟社創立後遇到台灣詩社的高峰期(1921至1937年),詩社人數大增,於是在昭和2(1927)年擴大組織,匯集竹南、苗栗、大湖等地文人成立苗栗詩社,即「栗社」。
栗社創立初期於每月或隔月開課並舉辦擊缽吟會,凝聚許多人才,是眾詩社中社員最多、影響力最大者。栗社發展至民國87(1998)年,陳俊儒號召接續栗社成立「苗栗縣國學會」,栗社歷經70載後走入歷史。苗栗詩社在日治時期有很大的應時色彩,屬區域性文學團體,僅在縣內有影響力,且多由地方人士代代相承,是地方文學的特點。此外,詩社也是清末眾多書房中的塾師與學生因應改朝換代而求得的生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