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日人於苗栗大湖地區引進香茅草,開啟苗栗香茅的種植產業。爾後因栽植、煉油技術的改良與傳播,香茅油煉製產業逐漸於境內擴張。1950-1960年代為台灣香茅產業鼎盛時期,產量居世界第一,台灣產地中又以苗栗為最大宗,在台灣產業和外銷史上具重要地位,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明治45(1912)年日人岩元清在苗栗大湖地區開始種植香茅,爾後因栽植、煉油技術的改良與傳播,香茅油煉製產業於後龍、公館、頭屋、銅鑼、獅潭、泰安及大湖等地逐漸開展。苗栗香茅草以油多、品質優良的爪哇系品種為大宗,種植在砂質、腐植等易排水山坡地為主,適栽期約於11月至隔年3月,煉製方式有土佐式製腦法、新式蒸餾法,交易型態中以期貨交易最具特色。昭和16(1941)年,苗栗香茅種植面積3678公頃,產油量50164斤。民國40(1951)年,種植面積13332公頃,產油量93553斤。民國50(1961)年,台灣香茅油佔世界市場之百分之七十,苗栗縣所產佔全台的百分之八十,其中半數以上產於大湖、獅潭及卓蘭地區。全盛時期香茅油蒸餾工廠多達百餘家,因香茅煉製而致富者多,曾有「一桶香茅油換一間民宅」的諺語,直至民國57(1968)年人工化學香料問世,香茅產業趨於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