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苗栗街庄的形成

苗栗地區早期街庄形成,因清代初期漢人渡海拓墾的居住、交通、耕作、貿易和信仰等需求而形成,是清代、日治時代和光復之後苗栗地方行政組織轄區劃分之依據,具地方發展史價值,故列為苗栗大事件之一。

苗栗街庄成形的年代和分布,投射出漢人拓墾版圖的框架。康熙至雍正末年(1735年以前),開墾之地多在沿海平原,如中港溪的頭份庄、後龍溪的夢花庄(今苗栗市)、頭屋庄;乾隆年間(1736-1795)為移民盛期,墾地延伸至中港、田寮、銅鑼等地;嘉慶以後(1796年),平原地區多已完成水田化,移民逐漸轉向丘陵、臺地和內山開墾;同治與光緒年間(1861-1908),內山地區持續拓墾,因內山產業而興起的庄落,如製造、買賣樟腦之南湖、大湖、獅潭、南庄等地,陸續形成。至光緒15(1889)年,苗栗境內街庄數量已各達10街、198庄。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唐菓創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苗栗文獻第四十九期:苗栗史上百件重大史事專輯》,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2012年
  • 時間起
    清朝雍正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